她刚刚带队拿到了中国篮球史上首个世界冠军,我们和她聊了聊……
许佳敏(右)在比赛中 资料图
“大概在1999年的时候,我们这批苗子要做出选择,或者走专业打球道路,或者回到学校读书。”尽管已经过去整整20年,但许佳敏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虽然我打得不错,但总免不了有些迷茫,不知道该怎么选择,就想着先回去和家人商量。”对于这个事关未来走向的决定,许家自然非常重视,他们为此进行了一场家庭投票表决。为了避免影响许佳敏的情绪,她本人并不在投票者之列,只被告知了最后的结果。“后来我才知道,是二舅极力说服家里的其他成员,最终让‘赞成派’成为了大多数。”许佳敏坦言,当时自己的内心其实不愿意放弃(篮球)的,毕竟努力了这么多年,总想打出点名堂。“现在想想,如果那次投票是另一种结果,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15分钟和5个小时
然而,职业赛场比许佳敏想象的还要残酷,身体素质并不占优的她,尽管在每场比赛、每堂训练课上都竭尽全力,但却没能逃过伤病的侵袭。2011年,许佳敏无奈退役。但那颗热爱篮球的心,始终没有变过。“做运动员的时候没能取得什么荣誉,就想着换一种方式为球队做贡献。”当年年底,许佳敏拿起教鞭,成为了上海青年女篮的教练。在率队征战了两届全运会后,她接下了一个全新的职位——上海三对三女篮主教练。
许佳敏带领上海宝山女篮夺得“我要上奥运”选拔赛冠军
“当时我对这个项目也不熟悉,也是边带边学。”考虑到亚运会选拔赛等重要赛事临近,许佳敏将李颖韻和张芷婷两位“老相识”招入队中。“她们两个从青年队时期就一直跟着我练,大家都很熟悉,磨合起来比较快一些。”随后的日子里,这支临时拼凑的球队在各项赛事中战绩斐然,许佳敏、李颖韻和张芷婷这“铁三角”也顺理成章地被“移植”到了国家队。
身份的转变让许佳敏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向来喜欢分析对手的她在每场比赛前,总会去观看大量对手的视频,用以了解对手的特点。“有时候一场三对三比赛,我要反复看上好几遍,确保不遗漏关键信息。”而为了让队员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对手的特点,她还承担了视频剪辑和编辑的工作。“每次备战,我会剪辑一个15分钟左右的视频,让她们了解对手的情况,并和教练组一同作出针对性的战术布置。”为了这短短的15分钟,许佳敏每天要花费5个小时来记录视频中的关键点。“有很多时候真的看得眼睛都快花了,有种虚脱的感觉,”许佳敏随即笑着说,“但这些琐碎的事情能换来赢球后的快乐,就很值啊。”
在许佳敏看来,自己是个注重细节的教练,但与大多是国内教练的“祥林嫂式”鼓励不同,她在赛前并不会说很多动员的话,只会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关系到比赛走势的关键要求,这也成为了中国队问鼎世界杯的法宝。
得益于世界杯前的几场热身赛,许佳敏对弟子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以至于在备战时有的放矢。“这几个队员都打过国内的WCBA联赛,心理上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打了热身赛也都了解了自身的问题,所以这方面我不用说太多。”许佳敏坦言,“所以赛前只要根据对手的情况,提出一个重点要求,让队员们统一去执行就行了。”
许佳敏的“点到为止”最终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四分之一决赛对阵罗马尼亚,许佳敏要求队员们尽力拼篮板,姑娘们就硬是在身体条件不占优的情况下,比对手多抢了4个篮板,最终16比12胜出;半决赛对阵澳大利亚,许指导让队员们尽量争取球权,上场后的中国女篮每球必争,最终在控球时间上比对手多出了6个百分点,并凭借张芷婷的绝杀1分险胜;决赛面对匈牙利,她发出“要在这十分钟里爆发所有能量”的指令,结果士气高昂的女篮姑娘早早控制局面,令人信服地捧回了冠军奖杯。
许佳敏与国家三对三女篮队员
谈及这次夺冠,谦虚的许佳敏将功劳给了队员们。“她们之前经历了亚运会的考验,又在国内打了不少比赛,对这个项目的理解有了提高,加上越来越好的执行力,这些都为最终夺冠打下了基础。”欣喜过后,这位冠军教头依然保持着足够的冷静,“接下来我们还有奥运积分赛的任务,不能因为拿了冠军而松懈,依然要做好每天的训练,打好每一次攻防,不断取得进步。”
文字:陆玮鑫
来源:新民晚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