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7 14:34:55

从民间“挠羊赛”看忻州的跤乡文化传承

“摔跤之乡”的形成根由

唐宋时期,忻州境内的摔跤活动已经非常盛行。考古人员曾在原平一座古墓葬中发现了有类似摔跤动作的壁画。画面上有赤膊光腿,仅穿短裤和靴子的人在较劲,左边之人头部被右边之人夹在腋下,右边之人的左腿却被左边之人抱起,正处于难分胜负的全力拼搏中。这幅图不仅生动地描绘出宋代的相扑情景,而且与现如今忻州境内的民间摔跤颇为相似。

金代大文豪元好问曾在《续夷坚志》中记:“秀容东南双塑王增寿,号为外力,善角抵,人莫能敌。”据清光绪版《续修崞县志》“风俗”中载:“元宵,乡村稍有灯火,城市则鳌山灯海,秧歌、社火、角抵之戏喧阗街巷,亲友过从游观焉。”可见,从金元到明清,忻州、原平(旧称崞县)的摔跤活动十分盛行,而在书面语里均称为“角抵”。

如今,在原平民间,摔跤被俗称为跌跤。凡属有组织进行的群众性传统比赛活动,则称为跌跤挠羊赛,简称挠羊赛。“挠”,古文含有抓的意思,原平境内人民将“挠”解释为“扛”。羊,就是六畜之一的绵羊,属于比赛活动的最高奖品。历史上,凡举办摔跤比赛,东道主必在跤场上拴一只绵羊,准备奖给最后的胜利者。跤手上场摔跤如果连续摔倒 6人,这一场挠羊赛便宣告结束,胜利者被尊称为“挠羊汉”,场上的大绵羊便归其所有。为什么一场挠羊赛要以一个跤手连续摔倒 6人为胜呢?民间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阴阳说。即六为阳,连胜六人方显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另一种是英雄说。古时,人们将天、地、东、西、南、北合称为六极,并称六合、六漠等,连胜六人寓意摔遍天下无敌手。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奖品内容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挠羊赛、挠羊汉的称呼却一直保持着。

众所周知,摔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竞技活动,为什么山西境内独有忻州、原平、定襄形成民风民俗,被誉为“跤乡”呢?简略分析有以下三个因素:

其一,以民间娱乐形式组织练兵习武,因此得以传承。

北宋初年,宋太宗伐辽失败,担心辽兵乘机犯境,便命杨业为代州刺史。佘太君认为将来自于兵,兵来自于民,建议以民间娱乐形式组织练兵习武。得到杨业批准后,佘太君将杨家拳拆解演化成一种既不伤人,又能习武健身的运动,让杨七郎出面组织村庄里的小伙子演习。于是,年轻人一有空,便三三两两进行练习,而雁门关内的村庄也在自己的传统庙会上将这种角抵当成一种比赛项目。后来,杨业在抗辽斗争中打了无数胜仗,与这些习武有素的民众大有关系。再后来,当地人为纪念杨门忠烈,便将这种活动传承下来,形成今天民间盛行的挠羊赛。

其二,边塞军事战略的需要。

长城,自古就是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分界线,也是民族战争频发的地方。雁门关被誉为“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而号称跤乡的忻定原三县市,就位于雁门关里,历史上烽烟不断、战争频仍,是汉击匈奴、唐防突厥、宋御契丹、明阻瓦剌的前沿阵地。在战争年代里,这里的人民往往既兵亦民。残酷的生存环境,决定着强者生、弱者亡,不仅苛求军旅人员精武抗敌,就是普通百姓也必须有健壮的身体和御敌自卫的本领。摔跤,作为中国运动史上拳术的一支被划入武术的范畴,以健身与习武相结合的形式发展起来。

其三,特殊地域的构成使摔跤具有独特地方性。

忻州、原平、定襄三县市所处位置呈现出很大的封闭性,东有五台山系、西有管涔山系、北有蜿蜒长城、南有石岭险关。相比较而言,屏障式的封闭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个地区的对外交往,而三县市在地域上互相毗邻,中间少河山隔阻,交通便利,往来容易,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活区域。在历史上,这个区域距离边塞长城相对远一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生产上,这个区域又属于忻州境内的富庶之区,在以农为主的历史年代里尤为突出。而经济的活跃决定了文化的发达,也必然促进着民间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和广泛交流。因而挠羊赛既是受到游牧民族精神生活影响的集中表现,也是历史上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

摔跤文化与原平

随着党和国家对人民体育运动的重视,摔跤逐步发展成为现代竞技体育比赛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从 1956年至今,跤乡忻州英豪辈出,先后有近千人参加了百余次全国性的中国式、国际式摔跤和柔道比赛,有 500多人次进入前 6名,其中获得冠军 130人次,亚军 110人次。有 60多人获得运动健将称号, 50多人以国家队员和教练身份出访了亚欧美等洲的 15个国家和地区。在历届全运会上,跤乡选手获得奖牌 50多枚,金牌数量达到了一半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忻州民间盛行的挠羊赛、忻定原三县市重视摔跤运动、兴办体育学校功不可没。因此,早在 1960年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大会上,忻州就被正式命名为“摔跤之乡”了。

忻州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跤坛复兴以来,在国内国际比赛中摘金夺银,可谓群星灿烂、人才辈出。摔跤形式也从传统单一的挠羊赛发展到中国式、国际古典式、国际自由式以及柔道多种,涌现出了在全国甚至国际跤坛有影响的如崔富海、岳世成、常明望、张海云、张学明等一批批全国冠军、运动健将和许多摔跤世家。 1980年 4月,忻州组建了第一支女子柔道队,在 1981年 9月的全国首届女子柔道邀请赛中荣获团体冠军,产生了卜芳第、焦永花、杜改花、练仙桃、王虎娥、彭秀兰、李爱萍等跤坛女杰。

而跤乡原平,更是摔跤沃土,英豪辈出。早在清末,就有“崞县小辫”张补来(下王庄)、“半挂车”史喜(北贾村)、“钱穿羊拴”张吉保(原平镇)、“干巴黑瘦”陈四保(沙晃村)、“油篓”邸绪堂(大牛店村)、“英雄旗”乔四官(大库狄村)、“小东西”樊福劳(太平街)、“活宝”姜贵宝(沙晃村)等。摔跤世家有太平街晋子杨、下原平武还治、解村王长富、前沙城村张润堂、新华街杨双仁、三吉村何福龙、上院村辛增科等等。

在继承中巩固发展创新

日前,笔者参观了位于原平汽车站对面的山西雁门风云体育公司。山西雁门风云体育公司是由国内行业专家、学者和资深跤迷联合创办的,成立于 2019年,专门致力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挠羊赛的开发、整理、创新和商业运营。已多次组织本区域内重大赛事及行业文化交流活动,有许多不俗的表现。

目前,山西雁门风云体育公司已建设完成国跤书院、国跤搏击馆、国跤演武场等三个实体平台,累计培训学员及外训队伍 1000余人,并成功举办了三届“三省一市跤王争霸赛”、一届“传统挠羊跤王争霸赛”、忻州古城“雁门跤风”主题演出。

雁门风云体育公司以商业模式推动挠羊赛事,以娱乐元素提升摔跤魅力,以全国视野扩大跤术影响,以王者争霸展示跤乡文化。在继承中巩固,在巩固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目前,已拥有自己的运营团队、比赛平台、培训机构、输出赛制和选手资源,并特聘牛飞、张国伟、陈秋幽为名誉顾问,将助力跤乡特色体育在全国传统竞技舞台占据一席之地。我们对原平拥有这样一个传承非遗文化的团体发出由衷的赞叹。为响应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号召,山西雁门风云体育公司与原平市解村乡联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高标准体育训练馆一处,预计使用面积 800平米,投资 120余万元,共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合格的晋北中小学综合性文旅教育机构。

总而言之,摔跤作为忻州民间风俗的重要组成内容,是三晋大地上的文化瑰宝。为传承和展现这一力与美的竞技运动,推动群众性摔跤活动的开展,把摔跤运动融汇贯穿于忻州旅游壮美的风景线之中,理应成为我们倾情关注和努力投入的一项大事。(杨晋生)

来源: 忻州在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悦读忻州:诗里诗外情正浓

品读忻州:怎一个“宜”字了得

忻州古城:好一幅家山归梦图

郭奔胜:再读忻州 年轮不朽 这里有戏

读懂忻州:梦想正在起飞

【文明城市巡礼】老城不老 新城创新

特大喜讯!忻州市、静乐县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扩散!忻州公交车最新路线表!

张红丽原创音乐MV《你好忻州》唱出故乡亲情 唱响美丽忻州

郑连生: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让文明成为忻州亮丽名 片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人民日报海外版
07月10日 环法自行车赛